
由10月1日至12月20日為止,對外貿易數據如表(單位:美元):到12月20日為止,外貿還是出現逆差的情況。
【緬甸新聞】1月6日出版的《十一周刊》Weekly Eleven發表了一篇文章,討論緬甸對外貿易情況。
作為一個農業國,緬甸對外出口主要是大米、豆類、玉米及橡膠等農產品,另外就是屬於來料加工(CMP)制的成衣產品,還有就是天然氣、玉石及一些礦產品等。
而因為基礎建設的需要,一些大型建設項目所需要的器材,屬於投資性質的原料,日用品等都要從國外進口。
2019—20財政年度對外貿易計劃,預計出口總額為155億美元,進口總額為175億美元,貿易逆差為20億美元。。
農產品出口方面,這兩個月半來大米及碎米出口69萬噸,創匯近2億美元,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加33萬噸,創匯增加8000多萬美元。各種豆類出口12萬噸,創匯1.57億美元,與去年同期相比,出口量減少8萬噸,但因價格上揚創匯增加了500多萬美元。
橡膠出口在這期間為3萬多噸,創匯4000萬美元,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量減少4000噸創匯減少500萬美元。玉米方面只能出口10多萬噸,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約50%。
緬甸農產品出口,通常只傾注於一個市場(例如大米以中國為主,豆類以印度為主),所以一旦這個市場有一點風吹草動的變化,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。要想法開拓更廣泛的國際市場,爭取到更多的市場配額,是當前緬甸農產品出口所面臨的一重大要務了。
歷年來緬甸對外貿易進出口情況如下表(單位:美元):

連續七八年來的貿易逆差,數額加起來可算是一個“天文數字”了,特別是2015—16、2016—17這兩年的貿易逆差皆超過了50億美元,之後這貿易逆差數據雖逐年減少,但還是不能完全消除。
雖然有關部門盡了最大的努力,但要解決這一貿易逆差問題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在2018—19年時曾力圖將這逆差控制在5億美元範圍內,但最後還是達到了10億美元之多。
要消除貿易逆差,主要就是要增加出口減少進口,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。民盟政府初上台時就曾提出出口增加到3倍的口號,現在看來要增加到2倍都很不容易,這口號顯然是不切實際了。而減少進口,更是不易辦到。因為國內各行各業的發展,需要進口更多的器材及原料。例如養殖業發展了,飼料就要增加進口了,過去大豆餅一年只進口2萬噸,現在要進口5萬噸了。旅遊業發展了,要為國外遊客準備的餐點中,一些名貴食品不得不從國外進口。國內燃油需求量大,柴油、汽油不得不多進口,為保證人民的衛生健康,醫藥品也不能減少進口。所以控制進口理論上說的是很容易,實際上操作有很多困難。而消除貿易逆差,當然也就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了。
來源:緬華網




